反派每天喜当爹[快穿]

第90节

像是……感激?
陈秋花一巴掌拍开儿子,“去去去,一边儿去,努力干活拿公分,现在分粮食回家自己煮饭,你以后可不能再偷懒不干活了,勤快点多挣点粮食回来给咱囡囡吃。”
秦于礼:“……”
这两件事在大槐村里欢呼了好一阵子,整个生产队的士气重新回来了,有的老人甚至晚上不敢闭上眼睛睡觉,生怕一醒来发现这是做梦。
咋有这么好的事呢?公粮都收走了,领导还愿意给咱申请补贴申请救济粮食,一般而言,这种救济粮都会紧着严重困难的地区以及城里。
像他们这样的,说困难还不够别人困难,又不是城里这种没地儿的,两个不沾边,要申请救济粮下来难度很大。
可领导还是给解决了!
社员们做梦都念着县里领导好,念着社会主义好,国家好。
两天后,一则由县城宣传部写的图文并茂的新闻稿子投递到了各大报社,以及发到了内部宣传党报上。
这则稿子里有三个主人公,是一家人,普普通通贫农家庭,老太太五六十岁了,在照片里穿得一身破破烂烂的用来干活的旧衣服,生得高但很瘦,面黄肌瘦,笑得豁了口的牙齿都露了出来,很是灿烂。
那张照片里,她抱着三岁漂亮奶娃娃,站在一群中山装背影的男人跟前,比手画脚眼睛发亮地同他们说话。
奶娃娃长得好养得也极好,白胖精致可爱,拍着小手在她怀里。
配文正如宣传干事小吴构思的那样,写了一个乡下老太太如何自强不息,对祖国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她恨不得时时刻刻为国家建设出力,还说了只要能吃上饭,还有一口气在,就愿意为国家战斗在第一线。
瞧瞧这精神觉悟,人家一个五六十的农村老太太思想都这么高级,你们年轻人咋好意思贪图享受呢?
文章没这么直白说,但表达出来的意思有这么个味道。看了内容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受到一些震动,再想想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和生活,就有些羞愧。
那三岁孩子更了不得了,她是陈书记亲口表扬过的孩子,还说这次县里决定让各大生产队取消大锅饭,自己吃自己的,也是从这个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
另一个有幸上了宣传页的主人公就是这孩子的爸爸。
负责主笔的小吴并不了解秦于礼同志完全不像他的名字一样毫无攻击性,并且发自内心觉得这是个有礼貌有上进心踏实勤快的年轻人。
以此为例,激励年轻人都积极进取,不管身在啥岗位,哪怕是种田养猪养鸭都要做那个优秀的人!
因为是政府单位投的稿,审核起来很快,前后不过两天,这片稿子同时上了好几个报社,来头最大的是省城第一报社。
起先社员们高兴归高兴,光感激领导们去了,等这份报纸被送到生产队办公室桌上,被随手一翻的小干部看见后,社员们才知道,他们最该感谢的功臣不是领导,是老秦家那个三岁小闺女!
第101章 村霸爸爸(十四)
乡下人整天就忙着干活儿,哪怕是队里的小干部和队长都一样儿。
秦国树自己也不是多有文化,他就一小学毕业的,对读书看报那些事不感兴趣,每日干的最多的就是监督社员们干活儿,忙里忙外操心社员的温饱。
一般像报纸这玩意儿,每天都有邮递员送过来,各大生产队办公室都会放上一份,响应上头与时俱进的号召。
平常那送来的报纸放在桌上十天半个月都不会有人去翻,通常就是放久成一叠,就拿去当废纸在空白处写写东西什么的,用不完也能折成个装东西的小纸筐嗑瓜子花生的时候往里头吐壳儿,方便得很。
不管啥用途,外边送来的报纸在农民当家的生产大队是没人看的。
这回还真是凑巧了。
自从前两天上面传来好消息,队里几个小干部心情也放松了许多,不用整天瞧见队长那紧绷的黑漆漆的脸。
要是有队长小侄女在还好些,那孩子整一软绵绵的小可爱,嘴巴还甜,办公室的小干部都喜欢逗她听她说话儿,虽然她奶奶有点一言难尽。
这份来自省城第一日报的报纸都送上来两天了,被新的报纸给压住了,记分员随手翻了下,准备找出昨天之前的,找几张拿去铺个桌面儿,用胶纸粘在掉了漆的办公桌上好歹看着不那么寒颤。
铺桌面可不得把报纸摊开?
省城日报很给面子,兴许是宣传点对了他们的胃口,给了个对开的版面,那么大张照片印在上面,记分员又不是眼瞎,咋会看不见?
这一看就惊了!
愣在当场好久,胶带都掉在了地上,只见那放大的黑色标题写着“乡下老太的报国之心”、“三岁稚子心怀祖国:努力干,吃饱饱”、“劳动最光荣”
这是一个系列文章,共有三篇,加上照片占了整整一个版面,记分员忍着惊讶和激动,完完整整看完了新闻。
这报纸上说的就是老秦家的陈秋花老太太和秦于礼父女俩。
刚好是老青幼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年龄阶段,文章中写了这是来自长山省霖县湖下公社大槐生产队的社员。
这三人是一家人,都姓秦,人家老太太都五六十了,也没上过学,没文化,但没关系,人家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一心盼着社会主义好呢!
老太太说的那番话,文章中加以修饰后也点了出来,重点表示人家没文化年龄还大,都这么积极向上,精神觉悟高,号召广大劳动人民跟着学一学。
三岁的漂亮娃娃是老秦家的小孙女,跟她奶她爸爸一样,特有朝气,还小呢,就立志要好好努力,以后能吃饱饭!
至于孩子她爹,这个才二十岁的年轻俊小伙儿,不怕苦不怕累,凡是冲到最前头,队里没吩咐的事也抢着干,还有创新精神,值得嘉奖和鼓励。
这年头国家百废待兴,处处都需要人才,需要建设,整个社会和人民最需要啥?是鸡汤!浓浓的又鲜又香的鸡汤!
这一篇报道中的文章,这三个来自乡下的一家子正好就是鸡汤中的精华,看上一遍儿,就会反问自己,条件比人家好,咋能比人家还落后呢?
反省后,觉得自己得加强思想教育才行!
记分员越看越激动,他起初是看到熟面孔上了报纸感到惊讶抱着这样的心情去看的,可是看着看着,就把自己的初衷给忘了,被灌了一口鸡汤。
看完后,他抹了抹眼睛,陈老太太这么好的人他以前咋会误会她是个贪得无厌还胡搅蛮缠的老太太?
要真是这种老太太能说得出那些话?仔细想想,陈老太太是性子霸道了些,但没干过啥坏事,还是队长老娘呢,要是没陈老太太的精心教育,哪来的认真负责的队长?
再说秦于礼秦家老三,最近表现好很多了,自从有了闺女后,惹事少了,最近干活还挺勤快的,没什么不好的地方,再想想前两天吃进嘴里的肉和分到家里的腊肉,要是没秦于礼聪明又啃吃苦去挖了那土坑能白捡一野猪?
吃人嘴软又加上文章通篇都是赞扬,跟洗脑似的,记分员还心下反思了下,说自己以前太过狭隘了,把乡亲同志想得太坏了。
老秦家的三岁娃娃那段儿记分员没仔细看,是先看完了两个大人的,坐在那消化了好久,才想起来。
这一看,颠覆了他的认知。
自打上面宣布给救济粮,紧接着又解散食堂,各家自己吃自己的,这双重好消息,队上的社员们都在感激。
感激谁呢?感激上面来考察的三个领导,看见他们的困难给予了帮助,也感激县里的书记同志,是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甚至新来的公社书记也记了人家一份好,秦国树这个大队长更不用说了,这段时间他忙里忙外为队里操心,大家伙儿都看在眼里。
但是这文章里说,笔者采访过县委书记,书记同志告诉他,他是跟爱人去逛街碰巧遇上的老秦家的人,三岁的孩子把生产队的现状说得头头是道。
书记同志与老秦家的两大一小结了善缘,一次坐下吃了顿饭,听孩子偶然脱口而出感慨说要是能带回家吃,她就省着吃,分给奶吃给家里人吃就好了。
正是因为没法打包回去,就得一口气吃完,不然怕浪费,还给吃撑了,人孩子特意遗憾这一点。
书记同志猛然意识到设立公共食堂,所有社员一起吃大锅饭,会造成一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还会浪费。
想想看,大家干一样的活儿吃一样的饭,懒汉和勤快老实的人,出力不均,得到的回报却是一样的,长此以往,谁还有动力干活儿?这大大不利于发展。
二则像孩子说的那样,在食堂吃饭不如在家里省,家里是能吃多少才煮多少,像遇上年景不好的,还能拿捏着分寸尽量少吃点,把粮食留在后面,不至于断顿。
但这条放在食堂就不大管用了。
社员们指着食堂吃饭,你再节约也没法省到哪里去,真要这么干,就不怕社员们造反?
再有一个,吃公家的和吃自己的不一样,吃公家的不知道心疼,只觉得自己要是不多吃点就会便宜了别人,为了占好处,哪怕再老实的人也会想办法多吃点,宁愿吃撑了。
丰收的时候这么吃无所谓,遇上收成差的时候,这么一个吃法,准把生产队吃穷,食堂就很有可能面临断顿。
书记同志意识到这一点,立马召开了会议,并提出取消食堂这一制度。
全国都在实行这样的,一个小县城说要取消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为此陈书记跑了好几趟,往地区跑县里跑,把这边的困难一一摆开说,并说要是上面愿意给粮食养着,那不取消也行,若是上面没法给县里给那些生产队提供帮助,那他们再不想办法自救,等着饿死?
眼下的状况就是县里自己出的救济粮也没法让食堂消耗,县里会计帮着书记统计过一些数据。
这些数据表明了一点,救济粮有限,要想让缺粮的生产队农民都活下去,只能分给他们粮食,让他们自己煮,这样能省下来很多。
文章没写这么详细,但大意是这么个意思,略微提了提,说书记从这边获得启发,亲口夸了这孩子的事儿。
霖县的这些生产队也不是一杆子直接取消食堂大锅饭制度,给上面打了报告是说为了暂时先渡过这个难关,等以后粮食收上来了,农民同志的生活没问题了,就响应国家的政策,该咋地咋地,别人咋样,这边也咋样。
这样一来,地区里省里相关领导也没话说了,特殊情况特殊照顾嘛,只要不是和上面对着干就没问题,一切以老百姓为先。
系统翻了翻世界背景,这一次取消这种制度比原来世界要提早一两年,原来的世界背景里,是情况很严重了,撑不下去了,才取消的,那会儿饿死的人比比皆是,情况严峻多了。
系统笑了笑,光圈翻了个身,准备去睡个回笼觉,向上面给小幼崽申请的福利到手了,这边还改了政策,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不需要他再时刻盯着了。
记分员仔仔细细地看,看完就觉得不可思议,他拿着报纸冲了出去,跑到地里头找到队长。
“队长,队长,你快看!”
秦国树皱了皱眉,说干啥啊,“咱们忙着呢,有事说事儿!”
记分员喘了口气儿,将报纸递到队长面前,几乎怼在他脸上,“你家上报纸了!”
“准确说是你妈,你弟,还有你小侄女上报纸了!咱省城最出名的那个第一日报!”
秦国树接过报纸,看完后也蒙了,他已经来不及去想去高兴自家人上报纸的喜悦,他看到关于小侄女那段儿,写了县委书记……
霖县县委书记陈怀生同志,报纸上是这么代称的,秦国树看那些描述越看越熟悉,一拍大腿儿,那不就是那天带着三弟和小侄女俩大小拖油瓶去县里打听情况的时候?
秦国树对那个陈老大哥印象深刻,还想着什么时候提点鸡蛋青菜上县城去,好好感谢陈大哥当初的一番指点,才让他在来考察的领导面前有话说,有理可说。
可现在,报纸摆在眼前,告诉他,那个他自觉把人当良师益友见多识广心地善良的老大哥竟然是他们县委书记!
秦国树腿一软,直接坐在地上,拿着报纸的手都在颤抖儿。
“小梁,我、我没看错儿?”
记分员小梁本来自己还不敢相信呢,可以说又惊又喜,见队长比他反应还大,反而轻松了很多,笑眯眯说:“您没看错儿,婶子上报纸了,秦于礼同志也上了!还有您三岁的小侄女都上了,让报纸夸了好一通呢!”
“队长你再看看,小音音还被书记同志夸奖了咧。”
“我就说咱们小音音别看年龄小,身上就有股机灵聪明劲儿,比村里那些泥娃娃要聪明得多,早觉得以后定然会有大出息,没想到才三岁呢,就给书记解决大难题了,也给咱们生产队上上下下的乡亲们解决了肚子的事儿,这么厉害,队长你就不高兴?”
“这可是你妈啊,你亲弟弟,还有你老秦家的小闺女!”
秦国树哪里是不高兴?他让吓傻了,他竟然跟县委书记侃侃而谈了一路不说,还蹭了人家的粮票吃饭,有了一餐饭的交情。
他甚至曾经把手放在过书记的肩膀上,用力拍过,还一口一个大哥,老兄弟……
秦国树想起来恨不得当场钻进地里算了,他顾不得高兴,匆匆卷吧卷吧报纸跑回了家。
等秦国树忍着羞耻把自己关在房里琢磨有没有说过什么不应当说的话,有没有还对人家书记干过什么蠢事儿,等他想明白了,大槐村生产队已经流传开了。
都知道队长老娘,秦老三和他闺女这仨人都上了报纸,连带着他们生产队的名字也上去了。
这下好了,都出风头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