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秀色之医女当家

第90节

“谢谢二舅母。”
季菀欢喜的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把自己事先写下来的单子交给她。
程氏大约看了眼,东西还不少,却也没多问,直接交给了身边最得力的金嬷嬷去办。
没多久,季菀想要的东西便全数准备齐全。
为了弄她的缝纫机,府中的教学她都放到了一边,天天把自己关在房内指挥着一干工匠施工。
她这般上心,周言和周长儒也觉得好奇,几番询问她都卖关子不说。
缝纫机造成那日,刚巧老太师和在礼部任职的三老爷周长清回来了,周氏忙带着儿女去拜见祖父。
阔别十多年,老太师却未及多打量嫡长孙女,而是看向她身边的季菀。
“你是菀姐儿?”
季菀一愣,下意识看向母亲。
周氏微微抬眸,触及祖父耳鬓白发和越发苍老的容颜,心中不期然升起一股子酸楚。
她低声道:“回伯祖父,正是。”
这一声‘伯祖父’让老太师微愣,这才看向嫡长孙女,一见之下有些微的出神。
嫡长孙女离家的时候刚及笄,在他眼里也就是个孩子。一别十六年,当年乖巧温顺的姑娘已做了母亲。容貌瞧着没太大变化,但明显多了些风霜。想来这些年日子过得也不顺。
然现下没有时间叙旧,老太师又看向曾外孙女,“陛下要见你,回去换身衣裳,即刻随我入宫。”
季菀直接惊得说不出话来。
周氏也是一怔,试探的问道:“不知陛下召见,所为何事?”
见女儿和外孙女都满脸紧张,周言温声道:“你莫担心,陛下早闻阿菀之名,两次颁发圣旨恩赐。说起来,阿菀本也该入宫谢恩。只是以前你们身居北地,陛下宽厚,未曾要求你们长途劳行。近日得知你们回京,这才召见。”
原来如此。
陛下召见,不容迟疑。周氏立即带女儿回屋换装,又细细叮嘱,“皇宫大内,住的都是贵人。便是内侍,也不可轻易得罪。进宫后你定要仔细跟着你太祖父,别乱走,也别乱说话。陛下问什么,你便答什么,万不可口出轻狂之语,知道了吗?”
季菀点头,“娘,您放心吧,我都记下了。”
周氏看着女儿温柔沉静的容颜,又抱了抱女儿,这才牵着她的手去了前厅。
临走前,季容依依不舍的拉着姐姐的手,“姐姐,你要早点回来。”
季珩手被母亲牵着,眼睛却落在长姐身上,他不知道长姐要去哪儿,却知道自己不能跟过去。便道:“大姐姐要去很远的地方吗?”
小孩子童言童语,脆生生的十分可爱。
周言忍不住笑道:“不远,很快就回来了。”
季珩哦了声,然后道:“黄妈妈做了炸鲜奶,我给大姐姐留着。”
季菀心中熨帖,蹲下来摸了摸弟弟的头,什么也没说,转身上了马车。
穿越一年多,这还是季菀第一次进宫,心中兴奋有之,紧张有之,多种情绪糅杂在一起,倒是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了。
皇宫的气派豪华,在宫门前便已窥见一角了。入宫后,视野开阔,那些阶梯屋檐,层层叠叠的宫殿,还有林立的侍卫,垂首自两侧而过的太监宫女们…
果然身临其境的感觉,和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真实的宫廷,有一种说不出的肃穆和威严,沉闷得有些压抑。
那些整齐的脚步声,面无表情的脸,朱红色的大门…临近了,季菀才切身感受到,这是古代权利的集中营,这里住着大燕国最尊贵的人,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的,一国之君。
她想起母亲的叮嘱,想起在登县的那个夜晚的刺杀,以及陆非离偏离心脏的那道伤疤…
忽然打了个寒颤。
深深宫廷,四面冷风,母亲和弟弟妹妹们都不在,周围全都是陌生人…她看向走在前头身着深蓝色官府,古稀之年却仍旧背影挺直行走利落的老人。对于她来说,这个老人,也是陌生的。
唯一熟悉的,是这具身体里流着的血。
在一个完全陌生甚至是危机四伏的地方,季菀多少还是有些忐忑,下意识的唤了声。
“太祖父。”
周老太师脚步一顿,回头便见一直跟在身后的小姑娘眼中写满局促不安。想起她头一次进京,头一次入宫,甚至都还来不及与自己这个太祖父熟悉,心中难免惶然。
他放缓了脚步,温声安慰道:“别怕。”
短短两个字,却奇迹的安抚了季菀的不安,“嗯。”
陛下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内官禀报后,得到宣召,老太师才带着曾外孙女走了进去。
他是三朝元老,天子之师,获特权,见天子无需行大礼。只微微弯腰,以示恭敬即可。
季菀却不同,她按照母亲事先所教,跪下来,伏拜于地,道:“民女季菀,参见陛下,五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111章 神奇的缝纫机(一更)
“平身。”
头上响起的声音温和带笑,让季菀心里的紧张淡去不少。
“谢皇上。”
她站起来,忍不住微微抬头看向上座那个天底下最尊贵的男人。当今圣上刚到不惑之年,轮廓柔和五官俊朗,看着是个很和气的人。
明德帝也在打量她。
小姑娘过分的美貌让他有些惊讶,而后笑笑,“你就是发明了手套和温房蔬菜,以及人工造冰术的季氏女季菀?”
虽说陛下看着很好相处,但毕竟是掌握全天下生杀大权的人,季菀可不敢‘居功自傲’,有些不太好意思的回答,“是。”
明德帝笑一笑,看向旁边的周太师。
“太师有福气啊,有个这么聪明的曾外孙女,可是为朕解了不少忧虑啊。”
作为曾和国舅有婚约的周氏,明德帝自是知晓的。这也是季菀谨慎的原因之一。
陛下和皇后是少年夫妻,感情甚笃。当初母亲和国舅的婚事,还是明德帝所赐。后来出了那样的事,周家等于是打了皇帝皇后的脸。也正因此,老太师才痛下决心直接把长孙给踢出族谱,一方面是因谣言之创,更重要还是平息帝王之怒。
后来他又亲自入宫请罪。
五十多岁的老人,三朝元老,脱了官帽,顶着烈日跪在金銮殿外磕头。
当时不知让多少人看了笑话,受了多少讽刺奚落。
也亏得明德帝是个仁慈宽厚的好皇帝,又素来敬重这个师长,非但没有责怪,仍委以重任。
京城那些权贵世家们,也是惯会看脸色。见皇帝这般态度,谁还敢在背后口舌是非?
这事儿也就渐渐消停了下来。
时隔多年,明德帝看见季菀,再想起往事,没有愤怒,倒是有些感慨。
“陛下恩厚,才让她有幸面见天颜。”
老太师客气的说道。
明德帝又是一笑,看向季菀,“你多大了?”
季菀老实回答,“回陛下的话,民女今年十四。”
还未及笄啊。
“你是怎么想到温房蔬菜和造冰术的?”
明德帝又问。
季菀想了想,道:“民女生在乡下,家有菜田,知农事。又因父母教导,得以温书识字,结合四时农合,做了温房蔬菜的实验,侥幸成功。至于造冰术,也是因偶然得知烟花成分,便突发奇想,实验了数次,终于将水制成了冰。”
明德帝却满眼赞赏,“能从书中领会其间深奥,且能大胆创新,可见你聪慧。”
季菀被夸得有些心虚。
“陛下谬赞,民女惶恐。”
哪是她聪明啊,是她盗窃了先人的智慧,却因此得了陛下恩赏,想想还真的是…小人之举啊。
明德帝却不知她心里的小九九,又问道:“朕听闻你精擅厨艺?”
这肯定是陆非离说的。
“只是略懂。”
小姑娘谦虚,明德帝微笑,“北地将士对你家的腊肠赞不绝口,这还只是略通?连御厨都说你细腻灵巧,想法独特。”
季菀有点懵。
随即想起来,当初她将腊肠的方子给了陆非离。所以,陆非离将之呈给了明德帝?
她脸色微红,“幼时跟着长辈们耳濡目染,后为生计而钻研,幸得将士们喜爱,民女不胜荣幸。”
季菀牢记母亲的话,不可轻狂傲慢,是以字句皆是谦逊之词。
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周老太师听着陛下和曾外孙女一问一答,心中却是惊涛骇浪。
知道嫡长孙女流落乡间肯定吃了不少苦,却没想到竟能凄苦至此。
尤其当陛下问,“那你又是如何想到手套的呢?”
他听见十四岁的小姑娘用有些稚嫩的声音说道:“北方冬日寒冷,又因家贫不得驱寒之物,母亲点灯熬油做绣品以售卖,维持家中开支,家中姐妹也因农活而十指外露,生了冻疮,故而想到可否有一物件,能使十指避寒又无碍驱使?这才有了手套。”
她回答得云淡风轻,周老太师却是听得皱起了眉头。
周家何等显贵,族中子女皆是十指不沾阳春水,自幼习得女红刺绣,可不是为了以此为生计。
由此可见,长孙女一家这些年过得有多苦。
七十岁的老太师心情沉重,再看规规矩矩站在那的曾外孙女,想起长孙说起长福在信中所言。
年轻丧夫,为婆母不容,苛待辱骂,险些弄出人命。长孙女那般柔弱的性子,竟被逼得上公堂状告婆母。后为生计,曾外孙女行商赚钱,才挣下了些微家产。
那么小的一个姑娘,应是不谙世事的年纪,却要抛头露面去开酒楼做生意…这得遭多少人白眼受多少罪?
他想起小关氏那对母女,心中难掩怒火。
当年虽惩罚了她们,但至少两人也是衣食无忧的。可嫡长孙女一家呢?吃尽了苦头受尽了风霜,如今还是平民白身。
周老太师心情复杂,脸色就不大好看。
div
div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